疾病索引: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互动交流 > K

克山病

时间:2018-01-30     来源:黑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类别
地方病
 
疾病名称
克山病
 
简称
克山病
 
概述
    克山病,亦称地方性心肌病,于1935年在我国黑龙江省克山县发现,因而命名克山病。主要病变是心肌实质变性,坏死和纤维化交织在一起,心脏扩张,心室壁不增厚,附壁血栓常见,光镜下可见心肌变性坏死。电镜下可见线粒体肿胀,嵴分离和断裂。 克山病是一种流行于荒僻的山岳、高原及草原地带的以心肌病为主的疾病。 
 
分期或分型
    急型:起病突然,进展迅速。表现为胸闷、恶心、呕吐,呕吐常极为频繁、顽固、可有头晕、气急、咳嗽、心悸、不安、口渴、浮肿等,严重者可出现昏厥、抽搐或心原性休克。检查可见四肢厥冷、体温下降、脉搏微弱、血压下降并有冷汗,但意识清醒。心脏扩大,听诊可闻及一系列改变,下肢可有凹陷性水肿。 
    慢型:起病缓慢,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心悸、下肢浮肿。检查可见呼吸急促,多采取端坐位,心脏明显扩大,听诊可闻及一系列改变。潜在型:多无自觉症状,少数在劳动时出现轻度头晕、心悸、呼吸困难。心脏轻度或中度扩大,可伴有期前收缩等心律失常。心电图检查可呈现多种改变。X线检查有助于诊断。本病治疗在于抢救心原性休克,减轻心脏负担,控制心力衰竭,纠正心律失常。可用大剂量维生素C。慢型、潜在型可试用卤碱。 

 
 
流行特征
    1、流行地区。本病除发生在我国外,朝鲜、日本也有报道。我国主要发生在由东北到西南一条过渡地带上,即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四川、云南、西藏等省和自治区,病区主要在荒僻山丘、高原及草原地带的农村。城镇地区较少发病。 
    2、发病季节。本病有明显的多发年和多发季节,东北地区急型患者发病多在寒冷的冬季,而西南地区则以炎热夏季为好发病的季节。 
    3、人群分布。本病主要发生在农村中青年妇女和儿童。东北、西北地区中,中青年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四川、云南则以2~6岁的儿童为多见。亦有一个家庭中数人相继发病。根据流行区调查,农业人口发病数多,而城镇人口则很少发病。

 
 
危险因素
    迄今尚未阐明。根据各地进行的大量研究,可能与水土、营养、感染等因素有关。 
    1、水土和营养因素。据调查本病有明显的地区性,病区的土壤、水质和粮食中缺乏某些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如硒、钼、镁等或有关的营养物质,从而干扰了心肌代谢,引起心肌或损伤而罹病。 
    中国科学院克山病防治组进行了病区和非病区内外环境中硒的测定,发现病区的水和粮食中硒含量明显降低,病区人群的血硒和头发硒含量亦低。并调查,从水土含硒量低的病区到相邻的水土含硒较高地区,发现其粮食中硒的含量升高,本病亦减少。多年来研究发现缺硒可使一些动物发生心肌病变,并致细胞免疫及机体免疫功能下降,表现为抗体生成减少,对抗原反应降低,吞噬能力下降。适量的硒对缺硒造成的心肌损害有明显保护作用及抗氧化能力。且可改善机体抗感染的能力。近年有研究报告,低镁(红细胞及血浆中镁含量显著降低),亦可能是本病病因之一,并提出镁治疗本病及其心律失常之必要性。 
    2、感染。有人认为本病为感染所引起,特别是嗜心肌病毒感染,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引起的心肌炎或感染过敏性心肌炎或霉菌毒素引起中毒性心肌炎等。目前对感染在克山病病因中的作用尚待进一步研究。亦有人认为病毒感染与病区水土、营养因素有协同作用而致病。 
    总之,本病病因未完全明确,可能在低硒的基础上,各种综合因素参与相互作用而致病。

 
 
临床表现
    主要为急性和慢性心功能不全,心脏扩大,心律失常以及脑、肺和肾等脏器的栓塞。根据1982年全国克山病防治经验交流会上分型如下。  
(一)急型。健康人可突然发病,也可从潜在型或慢型基础上急性发作。在北方、急型多发生于冬季,常可因寒冷、过劳、感染、暴饮、暴食或分娩等诱因而发病。起病急骤。重症者可表现为心源性休克、急性肺水肿和严重心律失常。初始常感头晕、心窝部不适、反复恶心呕吐、吐黄水,继而烦躁不安。严重者可在数小时或数天内死亡。体检见患者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细弱,体温不升,血压降低,呼吸浅速。心脏一般轻度大,心音弱,尤以第一心音减弱为甚,可有舒张期奔马律和轻度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心律失常常见,主要为室性早搏、阵发性心动过速和房室传导阻滞。急性心力衰竭时肺部出现罗音,此外肝肿大和下肢水肿亦常见。 
(二)亚急型。发病不如急型急骤。患者多为幼童,2~5岁占85%。以春、夏季发病为多数。亦可出现心源性休克或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病初期表现为精神萎靡、咳嗽、气急、食欲不振、面色灰暗和全身水肿。亦可有心脏扩大、奔马律和肝肿大。脑、肺、肾等处的栓塞并不少见。 
(三)慢型。起病缓慢,多在不知不觉中发病,亦可由急型、亚急型或潜在型转化而来。临床表现主要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主诉有心悸、气短,劳累后加重,并可有尿少、水肿和腹水。体检示心脏向两侧明显扩大,心音低,可闻及轻中度收缩期杂音和舒张期奔马律,晚期可有右心衰竭的体征如颈静脉恕张、肝肿大和下肢浮肿等。严重者可有胸、腹腔积液,心源性肝硬化等表现。心律失常常见如室性早搏、心动过速、传导阻滞、心房颤动等。 
(四)潜在型。可发生于健康人,亦可为其他型好转的阶段。前者常无症状,可照常劳动或工作,而在普查中被发现,此属稳定的潜在型。由其他型转变而来者可有心悸、气短、头昏、乏力等症状。心电图可有ST-T变化,QT间期延长和过早搏动。潜在型心脏虽受损,但心功能代偿良好。心脏不增大或轻度增大。

 
 
治疗和预后
    1、急性型 
“早期发现,早期确诊,就地早治疗”(三早)。用大量维生素C(每次5-10g)静脉推注,2小时后重复一次。用5%-10%的葡萄糖液(200ml)等静脉滴注,均有良好疗效。如治疗后6小时血压仍不回升,可用多巴胺、酚妥拉明等静脉滴注。 
    2、亚急性及慢性 
应在病区开展家庭病床治疗。治疗主要针对充血性心力衰竭(参照扩张型心肌病治疗)。洋地黄可谨慎长期服用。 
    3、潜在型 
不需治疗,定期体检,进行生活指导。 

 
 
预防
    在病区建立和健全防治机构,培训农村医师,进行常年综合预防,口服亚硒酸钠片对预防本病有效。通常每10天口服一次,每次4mg。脱贫致富,提高生活水平,乃是最根本的预防对策。
一、疾病预防 
在病区建立和健全防治机构,培训农村医师,进行常年综合预防,口服亚硒酸钠片对预防本病有效。通常每10天口服一次,每次4mg。脱贫致富,提高生活水平,乃是最根本的预防对策。 
  二、保健贴士 
1、本疾病多发生在东北及西南地区的农村。女性多于男性,尤其是生育期妇女及儿童,母体胎儿也可有先天性克山病。发病有明显季节性,东北地区多在寒冬季节,西南地区多在炎热夏季发病。 
2、地方性心肌病,主要是发病地区的食品缺乏硒,故必须从补充食物中硒含量入手来预防本病,可通过改善水质、施含硒肥料、服亚硒酸钠。尚需补充一些其他矿物质,防治感染。 
3、急型的死亡率极高,一旦发病应尽快就医。当诊断为慢型或表现缓和的亚急型时,应注意避免过劳及预防感染,去除一切可能的诱因,坚持治疗。当诊断为潜在型时应坚持随访,注意生活管理及防治感染。 
 
 
 
 
 
 
 
 
 
 
 
 
 
 
 
 
 
 
 
 
 
 
 
 
 
 
 
 
 
 
 
 
 
 
 
 
 



黑公网安备 23011002000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