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索引: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互动交流 > J

精神性疾病

时间:2018-01-30     来源:黑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精神性疾病
 
 
概述

    精神性疾病是指由于各种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的不良因素导致大脑功能障碍,出现以精神活动功能减退或紊乱为临床表现的疾病。
    精神性疾病泛指所有的精神活动障碍,包括轻性精神功能减退或严重的精神紊乱。精神活动(或称心理活动)是人脑的功能,是人脑在反映客观事物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复杂的功能活动。精神活动可包括:认识活动(由感觉、知觉、注意、记忆和思维等组成)、情感活动及意志活动。这些活动过程相互联系,紧密协调,维持着精神活动的统一和完整。在实践中发挥作用。

 

 
分期或分型
    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心因性精神障碍、神经症、精神发育迟滞。
 
流行特征
    据WHO估计,全球约有4.5亿人患有精神性疾病,占全球疾病负担的近11%。前10位造成功能残缺的疾病中有5个属于精神障碍。我国目前精神疾病患者约有1600万人,还有约600万癫痫患者。神经精神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名首位,约占疾病总负担的20%。此外,儿童、青少年、妇女、老年人和受灾人群的各类精神和行为问题,也不容忽视。国内外研究都提示,心理与行为问题增长的趋势还将继续。根据WHO的推算,中国神经精神疾病负担到2020年将上升至疾病总负担的1/4。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增多,竞争压力加大,人口和家庭结构变化明显、老年性痴呆和抑郁、药品滥用、自杀和重大灾害受灾人群心理危机等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呈上升趋势。
 
危险因素
    (一)遗传因素 在几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中,如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及某些类型的精神发育迟滞等,都有遗传倾向。
    (二)素质因素
    1.躯体素质 躯体素质方面主要指不同的体型,身体的强壮程度,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对体力、精力消耗的耐受力及对疾病的易感性等。
    2.精神素质 心理素质方面主要指性格特点。精神疾病的发生与患者病前性格特点有关。一般认为,精神分裂症多见于内向性格,躁狂抑郁症多见于外向性格者。
    (三)理化、生物因素
    1.理化因素 各种机械性损伤如颅脑外伤、以及高温中暑、放射性损伤和各种中毒均可直接或间接低损伤脑组织,引起精神障碍。
    2.生物因素 从胚胎起,宫内宫外细菌、病毒等感染时,人体内可出现一系列变化而影响脑功能,引起精神障碍,病变直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时,可直接损害脑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引起较严重的精神异常。
    (四)社会心理因素
    1. 社会环境因素 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精神疾病的患病率上升,其他如酒精中毒、药物依赖引起的精神障碍也以城市多见,而精神发育迟滞则农村高于城市。
    2. 心理因素 即一般人说的精神刺激或精神创伤。急剧强烈的精神刺激可引起强烈的精神震荡,出现心理与生理应激反应,可直接引起精神障碍的发生。持久的慢性精神刺激会影响机体正常生理功能,出现心理生理反应,促发心身疾病、神经症、人格障碍或心因性精神障碍。
    (五)机体的功能状态
    疾病发生当时机体所处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例如过度疲劳、妇女月经期、睡眠缺乏、精神持续紧张等不良的功能状态,易促使精神病发生。
 
临床表现

    (一)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表现
    病人的精神活动即思维、情感、行为之间互不协调以及精神活动脱离现实环境,表现为“精神分裂”现象。本病多起病于青壮年,病程多迁延,可进行性加重,如不及时治疗,有发展为慢性衰退的可能。
    (二)情感性精神障碍的临床表现
    临床类型包括躁狂症、抑郁症、双相障碍和环性心境障碍。躁狂症以情感高涨、思维活跃、言语动作增多为主要症状;抑郁症则以情感低落、思维迟缓、言语动作减少为主要症状;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具躁狂和抑郁交替发作的临床特征。此类精神障碍通常有反复发作倾向,环节期精神状态基本正常,预后一般较好。
    (三)偏执性精神障碍的临床表现
    是一组以系统妄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障碍。这类患者常在中年后骑兵,精神创伤为常见诱因。在不涉及妄想的情况下往往不表现出明显的精神异常,长期眼花进展而很少出现精神衰退。
    (四)心因性精神障碍
    临床症状和病程经过与创伤性体验有密切关系。强烈精神刺激对绝大多数的人都引起应激反应,但反应强度与反应持续时间仍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其表现形式也有差别,可出现心因性精神病,神经症、心身疾病,精神创伤后人格改变,或诱发内源性精神病。该病预后良好,致病因素一旦消除或引起疾病的处境有了改变。给予适当治疗,精神状态即可恢复正常。

 

 

 
预防

    (一)一级预防
    1.通过立法、法律的严格执行禁止近亲婚配,限制具有遗传性精神障碍患者结婚与生育,严禁吸毒和娼妓。
    2. 积极治疗躯体疾病
    3.做好围产期孕妇保健工作,开设遗传咨询门诊,坚持常规的产前检查,防制因遗传、损伤、感染等各种有害因素引起精神障碍的发生。
    4.大力提倡优生、优育、优教,重视家庭教育,开设幼儿心理卫生课程,培养儿童健全的人格。
    (二)二级预防
    1.通过有计划地向全人群宣传精神病防治知识,取得社会各方面的支持,改善社会及家庭对精神病患者不正确的看法,走群众路线,早发现、早诊治、把疾病控制在萌芽状态。
    2.首次治疗力争达到完全缓解。
    3.做好好转病人的心理治疗
    4.建立出院病人的长期随访制度,坚持维持治疗,落实医疗措施,减少复发机会。
    5.动员家庭、社会共同参与,使病人得到医疗监护和心理支持,消除引起复发的心理、社会环境因素,以巩固疗效,做好各种合理安排。
    (三)三级预防
    1.住院治疗期间辅以康复训练,保持与家庭接触,保持与社会交往,尽量缩短住院时间,尽早转入社区康复。
    2.建立适合不同病人不同需求的社区康复机构,提供因人制宜的有效服务。
    3.重视和动员家庭人员支持精神障碍病人的康复活动,对家庭人员进行家庭心理知识和精神病基本知识的教育,使他们正确对待病人,减少对病人的心理压力,促使病人与周围人交往,及早识别复发的早期症状,防止复发,巩固疗效,较大程度地促进精神病社区康复。



黑公网安备 23011002000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