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索引: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互动交流 > B

白喉

时间:2018-01-30     来源:黑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法定传染病类型
    乙类
 
感染类型
    细菌感染
 
概述
    是由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咽、喉、鼻部粘膜充血、肿胀并有不易脱落的灰白色假膜形成。由于细菌产生的外毒素所致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者可并发心肌炎和末梢神经麻痹。本病呈世界性分布,四季均可发病,以秋季冬季较多。
 
分期或分型
    根据假膜所在部位及中毒症状轻重,分为下列类型:
    (一)咽白喉。最常见,占发病人数的80%左右。
    1.无假膜的咽白喉。白喉流行时,部分患者仅有上呼吸道症状如咽痛,全身中毒症状较轻。咽部只有轻度炎症。扁桃体可肿大,但无假膜形成,或仅有少量纤维蛋白性渗出物,细菌培养阳性。此类患者易被误诊和漏诊。
    2.局限性咽白喉
    (1)扁桃体白喉。假膜局限于一侧或双侧扁桃体。起病徐缓,自觉症状轻和中度发热,全身不适,疲乏,食欲不振及轻度咽痛。扁桃体充血、稍肿胀,假膜初呈点状后融合成片。颌下淋巴结可肿大,微痛。
    (2)咽门白喉。假膜局限于腭弓、悬雍垂等处,症状较轻。
     3.播散咽白喉。假膜由扁桃体扩展到悬雍垂、软腭、咽后壁、鼻咽部或喉头。假膜色灰白或黄白,边界清楚,周围组织红肿较重。双侧扁桃体肿大,甚至充塞咽门,导致呼吸困难。颈部淋巴结肿大、周围有水肿。此型全身中毒症状重,有高热、乏力、厌食、咽痛等症状,重症病例可引起循环衰竭。
    4.中毒型咽白喉。主要由局限型及播散型转变而成。大多伴有混合感染。假膜多因出血而呈黑色,扁桃体及咽部高度肿胀、阻塞咽门,或有坏死而形成溃疡,具特殊腐败臭气。颈淋巴肿大,周围软组织水肿,以致颈部增粗(牛颈)。全身中毒症状严重,有高热、气促、唇紫绀、脉细而快、心律失常等。如不及时治疗,病死率极高。
    (二)喉白喉。喉白喉约占20%左右。少数为原发性,约3/4为咽白喉向下蔓延而成。原发性喉白喉由于毒素吸收少,全身中毒症状并不严重。但少数由于假膜延及气管、支气管,可造成程度不等的硬阻现象,表现为粗糙的干咳,声音嘶哑、甚至失声,呼吸急促。严重者可出现紫绀,刀可因窒息而死亡。继发性喉白喉常发生在咽白喉基础上,伴有喉白喉的临床表现,全身中毒症状严重。
    (三)鼻白喉。此型较为少见,多见于婴幼儿。全身症状轻微或无,有鼻塞、流浆液血性鼻涕,鼻孔周围可见表皮剥脱或浅溃汤,鼻前庭可见白色假膜。
    (四)其他部位的白喉。白喉杆菌可从侵入眼结合膜、耳、外阴部、新生儿脐带及皮肤损伤处,产生假膜及化脓性分泌物。眼、耳及外阴部白喉多为继发性。皮肤白喉在热带地区较多见,病程长,皮损往往经久不愈,愈合后可有黑色素沉着。患者很少有全身中毒症状,但可发生末梢神经麻痹。
 
传染源
    白喉杆菌是严格寄生于人的细菌,传染原为病人和带菌者。白喉病人在潜伏期末即有传染性。不典型及轻症患者对白喉传播更具危险性,健康带菌者一般在总人口1%以下,流行时可达10~20%。由于抗生素的应用,恢复期带菌者带菌时间大大缩短,约90%的病人在4天内细菌消失。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通过被污染的手、玩具、文具、食具及手帕等传播。偶有通过污染牛奶而引起流行的报道。亦可通过破损的皮肤和粘膜受染。
 
潜伏期和传染期
    潜伏期1~7天,一般为24天。
 
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易感性的高低取决于体内抗毒素的量。儿童易感性最高;新生儿通过胎盘及母乳获得免疫力,到1岁时几乎全消失。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易感性逐渐增高。由于白喉预防接种的广泛开展,儿童免疫力普遍增强,疾病高发年龄后移。患病后可获得持久性免疫,偶有数次发病者。

 
流行特征
    本病见于世界各地。实施计划免疫后儿童发病数明显下降,发病年龄推迟。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多发。居住拥挤,居住条件差容易发生流行。
 
临床表现
    白喉的初步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如有以下症象应怀疑白喉:①起病缓慢,发热和咽痛不明显,但全身中毒症状较重,咽部有特征性假膜者;②咽部有渗出性病变伴有进行性呼吸困难或鼻腔有血性分泌物者;③咽部渗出性病变,伴有颈淋巴结肿大、周围组织水肿及明显中毒症状者。
 
治疗和预后
    (一)一般治疗。白喉患者一律卧床休息,轻症者2周,重症者4周。有心肌炎则需延长到6周以上。中毒症状严重者,应给予恰当的对症处理。如烦躁时可给镇静剂、高热时可给激素类药物,并补充大量的维生素B、C。
    (二)病原治疗
    1.抗毒素治疗。抗毒素为治疗白喉的特效药,它只能中和血循环中的游离毒素,不能中和已进入细胞的毒素。故应早期注射足量白喉抗毒素。
    剂量:根据中毒症状轻重、假膜范围的大小、部位及治疗早晚而定,与年龄大小无关,一次足量。通常在应用白喉抗毒素后12小时,假膜停止蔓延,边缘退缩、变厚、脱落、热度下降,病情好转。经24小时假膜仍有发展,应重复注射1次抗毒素,采用全量或半量。
    血清反应的处理:
    (1)过敏性休克。属第I型变态反应,注射后立即发生,应立即静脉注射0.1%肾上腺素0.5~1ml,继以皮下注射1ml,同时肌注抗组胺类药物。有严重心肌炎者不宜用肾上腺素,可用氢化考地松或地塞米松静脉注射。
    (2)血清病。属第Ⅲ型变态反应,多见于注射后7~10天。临床表现有发热、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淋巴结肿大和关节疼痛等。可给予扑尔敏、赛庚啶、非那根、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2.抗生素。青霉素为首选药物,它能杀灭白喉杆菌并可控制继发感染。青霉素40~80万μ,肌肉注射,每日2次,疗程5~7天,青霉素过敏者可用红霉素,剂量25~50mg/kg/日,分4次口服。
    (三)中医中药。辨证施治以养阴清肺汤为主(生地、玄参、白芍、丹皮、川贝母、甘草等);抗白喉合剂用地黄、玄参、黄芩、连翘、麦冬、土牛膝根等,水煎服。
    (四)对症治疗。烦躁不安者可给适量安定、鲁米那。中毒症状严重者可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对Ⅰ、Ⅱ度喉梗阻者要密切观察病情,做好气管切开准备。气管切开者要保持呼吸道通畅。
    (五)并发症的治疗
    1.心肌炎。应绝对卧床休息6周以上。静脉注射葡萄糖加能量合剂和维生素C,肌注B族维生素。严重者可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有心力衰竭时要慎用毒毛旋花子甙K,如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可给利多卡因(1~2mg,静注)或用普鲁卡因酰胺(0.5~1.0溶于200ml葡萄糖液中)静滴。心律恢复后可停用或改为口服。
    2.神经麻痹。无特殊治疗方法。可予针刺及大剂量维生素B1、B12注射。软腭及咽麻痹者给予鼻饲,呼吸肌麻痹可用人工呼吸器。
    预后:预后与年龄、治疗早晚、临床类型、并发症及是否接受预防接种等有关。用抗病毒和抗生素治疗后,病死率已降至5%以下,多死于心肌炎。
 
预防

    (一)控制传染源
    1.早期发现。及时隔离治疗病人,直至连续2次咽拭子白喉杆菌培养阴性,可解除隔离。如无培养条件,起病后隔离2周。
    2.对密切接触者。观察7天。对没有接受白喉类毒素全程免疫的幼儿,最好给予白喉类毒素与抗毒毒同时注射。
    3.带菌者。予青霉素或红霉素治疗5~7天,细菌培养3次阴性始能解除隔离。如用药无效者可考虑扁桃体摘除。
    (二)切断传播途径,呼吸道隔离。病人接触过的物品及分泌物,必须煮沸或加倍量的10%漂白粉乳剂或5%石炭酸溶液浸泡1小时。
    (三)提高机体免疫力。对学龄前儿童应预防接种百、白、破三联疫苗,可产生良好免疫力。6月龄的幼儿即可开始免疫,皮下注射3次(0.5、1.0、1.0ml),每次间隔4~6周,1年后和入学前各加强注射1次。7岁以上儿童首次免疫注射,应以白喉和破伤风类毒素开始。对白喉易感者或体弱多病者可用抗毒素作被动免疫,成人1000~2000μ肌注,儿童1000μ,有效期仅2~3周。



黑公网安备 23011002000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