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索引: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互动交流 > B

并殖吸虫病

时间:2018-01-30     来源:黑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简称
    并殖吸虫病,又称肺吸虫病
 
法定传染病类型
    非法定传染病
 
感染类型
    蠕虫感染
 
概述

    并殖吸虫病是由并殖吸虫寄生在人体内以肺部为主的一种人兽共患性疾病。临床表现有咳嗽、胸痛、铁锈痰、咯血及游走性皮下结节。虫体也可寄生于人体其他部位而出现多种复杂症状。

 
分期或分型

    在中国能致病者可归纳为两个类型:
    1.卫氏并殖吸虫
是人体并殖病主要病原。卫氏并殖吸虫成虫虫体肥厚,背侧稍隆起,腹面扁平。活体红褐色,不停做伸缩运动,体型不断变化,固定后染色虫体在光镜下可见体表面布满小棘,大多为单生型。口、腹吸盘大小略同,腹吸盘约在虫体中部。卵巢与子宫并列于腹吸盘之后,卵巢6叶,两个睾丸分支如指状,并列于虫体后1/3处。卵巢类型、口、腹吸盘比例、睾丸长度比是并殖吸虫形态鉴别重要特征。虫卵呈椭圆形,卵盖大且常略倾斜。
    2.斯氏狸殖吸虫
    其病原是斯氏狸殖吸虫。成虫虫体窄长,虫体最宽处约在前1/3或稍后,大小为3.5~6.0mmⅹ11.0-18.5mm,腹吸盘位于体前约1/3处,略大于口吸盘。卵巢位于腹吸盘的后侧,其大小及分支情况与虫龄有密切关系,虫龄高者分支数多,形如珊瑚。睾丸2个,左右并列,分叶数变异较大,长度占体长的1/7~1/4,甚至可达1/3。虫卵椭圆形,大多数形状不对称,壳厚薄不均匀,大小平均71ⅹ48mm,在不同地区、宿主等存在一定差异。

 
传染源

    并殖吸虫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的蠕虫病。卫氏并殖吸虫病的主要传染病是病人,其次有并畜如猫、犬、猪及病兽如野猫、虎、豹等。人感染斯氏(或四川)并殖吸虫后,幼虫不能在人体内发育成熟,故保虫宿主(猫、犬和黄鼠狼等病畜、病兽)是斯氏并殖吸虫的重要传染源,而病人不是传染源。

 
传播途径

    人主要由于生食,醉食或半生食含活囊蚴的第二中间宿主(淡水蟹、蝲蛄)而感染。

 
潜伏期和传染期

    发病以缓起者为多,早期症状又不明显,故潜伏期不易确定,多为3—6个月,短者1个月内,长者2年以上。

 
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病后仍可再感染。但病人一般以青壮年与儿童为多,尤其是学龄儿童。

 
流行特征

    本病流行于世界各地,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病例报告。国内约有22个省、市、自治区有该病存在。浙江和东北各省以卫氏并殖吸虫为主,四川、江西、云南、福建等地则以斯氏(或四川)并殖吸虫为主。多见于丘陵地区,沿山溪呈线状分布。发病以儿童和青少年居多,男女无显著差别。

 
临床表现

    1.起病多缓慢,有轻度发热、盗汗、疲乏、食欲不振、咳嗽、胸痛及咳棕红色果酱样痰。
    2.腹痛、腹泻、恶心、呕吐、排棕褐色粘稠脓血便。
    3.荨麻疹等过敏性症状。
    4.急性肺吸虫病起病较急骤,有高热、毒血症。
    5.腰痛、下肢行动困难,甚至截瘫,大小便困难、失禁。
    6.胸腔积液体征,可并发胸膜增厚或脓胸。
    7.腹部可触及囊性肿块,肠系膜淋巴结、肝、脾、睾丸等肿大以及腹腔积液。
   8.脑膜刺激征、偏盲、感觉异常或缺失、视神经乳头水肿。

 
治疗和预后

    治疗原则:
    1.病原治疗。
    2.对症支持治疗。
    3.胸腔穿刺引流积液。
    4.外科治疗。
    用药原则:皮下包块可在局麻下行切开术,如有虫体则可取出。慢性脑型、脊髓型患者合并压迫症状时,其病变为非活动性,对药物治疗反应差,可考虑手术治疗。预后:本病预后良好,脑型患者只要早期治疗,也可完全治愈,否则可留有后遗症甚至死亡。

 
预防

    开展卫生宣传教育,改变群众生食、半生食溪蟹,蜊蛄及引用生溪水的习惯,是防止人体受感染的关键,彻底治疗崩溃和病兽,管理好动物传染源,不随地吐痰及大小便,防止虫卵入水。



黑公网安备 23011002000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