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索引: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信息资讯 > 热点关注

预防乙肝 接种先行

时间:2016-08-10     来源:健康教育所


2016728日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第六个“世界肝炎日”,选定这个日子作为世界肝炎日,是为了纪念乙型肝炎病毒的发现者,诺贝尔奖得主巴鲁克.缪塞尔.布隆伯格,这一天是他的生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爱肝护肝,享受健康。在这个日子到来之际,想和大家谈谈乙型肝炎,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愿以这篇小文宣传普及乙型肝炎相关知识,关注自身健康,通过接种疫苗、切断传播途径和规范诊疗等措施,战胜乙肝。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以消化道症状为主,同时伴有全身其他症状,病程迁延,易转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

乙肝病毒主要传播方式有经血(输血或血制品、破损的皮肤和粘膜等)、母婴和性接触三种。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侵入性诊疗操作或手术、不安全注射、注射方式吸毒、修足、纹身、扎耳环孔、医务人员意外暴露、共用剃刀和牙刷等存在感染乙肝病毒的风险。母婴传播主要发生在围产期,多为在分娩时接触HBV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传播。无防护的性行为、多性伴及性乱者感染HBV危险性增高。

HBV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同一办公室工作(包括共用计算机等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同住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一般不会传染HBV。目前尚未发现HBV能经吸血昆虫(蚊、臭虫等)传播。

乙型肝炎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国,主要侵犯儿童及青壮年,少数患者可转化为肝硬化或肝癌。因此,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有2.4亿人慢性感染乙型肝炎(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持续至少6个月)。每年有超过68.6万人死于乙型肝炎并发症,包括肝硬化和肝癌。

1992年以前,我国属于乙型肝炎高流行区,人群乙肝病毒感染率达60%,表面抗原携带率为9.75%,全国乙肝病毒携带者约为1.2亿人。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乙型肝炎防控工作,较好的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积极推进乙肝疫苗纳入免疫规划策略的实施等综合措施,控制乙肝的流行与传播。使乙型肝炎的控制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儿童乙肝疫苗全程及首针及时接种率水平逐年提高,乙型肝炎感染率显著下降。根据2006年我国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估算,1992-2006年间,我国至少有8000万人免受乙肝病毒感染,至少有1900万人免于成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携带者。5岁以下儿童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由10%降至1%以下,提前实现了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乙肝控制目标。2014年,我国再次对129岁人群进行了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这一人群中的乙型肝炎感染率又下降了!14岁以下的儿童感染率已经不到1%。这就意味着,只要坚持推广乙肝疫苗的接种,再过几十年,我国就能够成为乙型肝炎的低流行国家。

我国现有9000万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其中约2800万为慢性乙肝患者;每年有90万患者发展为肝硬化,约30万患者发展为原发性肝癌。近年来,乙肝在我国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排序中一直位居前列。我国每年肝炎肝病医疗保健费用1000多亿,严重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给病人、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给社会发展带来不容忽视的影响。因此,乙肝不仅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如何预防控制乙型肝炎其主要措施:

一、强化乙肝疫苗接种工作

预防乙型肝炎最经济、 最安全有效的措施是接种乙肝疫苗。乙肝疫苗在1982年上市,主要预防乙肝病毒急慢性感染,也是预防一种主要人类癌症的最早疫苗。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方法,是控制乙肝的主要策略。乙肝疫苗的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其次为婴幼儿和高危人群 (如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器官移植患者、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免疫功能低下者、易发生外伤者、HBsAg 阳性者的家庭成员、男性同性恋或有多个性伴侣和静脉内注射毒品者等)。对新生儿实施出生后24小时尽早及时接种,是因为乙型肝炎主要经母婴传播、经血液传播和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是乙型病毒感染后发生慢性乙肝的主要原因,感染乙肝病毒越早发生慢性乙肝的比例越多。新生儿时期感染更易发生慢性乙肝,因此要努力提高新生儿首针及时接种率及适龄儿童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水平。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共3 针,按照016 个月程序,即接种第1 针疫苗后,间隔1 6 个月注射第2 及第3 针疫苗。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越早越好,要求在出生后24 h 内接种。接种部位新生儿为大腿前部外侧肌肉内,儿童和成人为上臂三角肌中部肌肉内注射。

  对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 h 内尽早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HBIG),最好在出生后12 h 内,剂量应≥100 IU ,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0 μg 重组酵母或20μg 中国仓鼠卵母细胞 (CHO) 乙肝疫苗,可显著提高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也可在出生后12 h 内先注射1 HBIG1 个月后再注射第2 HBIG,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一针10 μg 重组酵母或20μg CHO 乙肝疫苗,间隔1 6 个月分别接种第2 和第3 针乙肝疫苗 (10 μg 重组酵母或20μg CHO 乙肝疫苗)

  对HBsAg 阴性母亲的新生儿可用5μg 重组酵母或10μg CHO 乙肝疫苗免疫;对新生儿时期未接种乙肝疫苗的儿童应进行补种,剂量为5μg 重组酵母或10μg CHO 乙肝疫苗;对成人建议接种20μg 重组酵母或20μg CHO 乙肝疫苗。对免疫功能低下或无应答者,应增加疫苗的接种剂量和针次;对3 针免疫程序无应答者可再接种3 针,并于第2次接种3 针乙肝疫苗后1-2 个月检测血清中抗-HBs

接种乙肝疫苗后有抗体应答者的保护效果一般至少可持续12 年,因此,一般人群不需要进行抗-HBs 监测或加强免疫。但对高危人群可进行抗-HBs 监测,如抗-HBs< 10 mIU/ml ,可给予加强免疫。

二、传播途径预防

加强对医疗卫生机构监督管理,大力推广安全注射 (包括针刺的针具),对牙科器械、内镜等医疗器具应严格消毒。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和单位要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规定,保障医疗安全,做好消毒和医疗废弃物的回收处理工作。严格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和《献血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加强对采供血机构和血液制品生产单位的监督管理,严格防止医源性传播。

服务行业中的理发、刮脸、修脚、穿刺和纹身等用具也应严格消毒。注意个人卫生,不共用剃须刀和牙具等用品。进行正确的性教育,若性伴侣为HBsAg 阳性者,应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对有多个性伴侣者应定期检查,加强管理,性交时应用安全套。

努力提高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对HBsAg 阳性的孕妇,应避免羊膜腔穿刺,并缩短分娩时间,保证胎盘的完整性,尽量减少新生儿暴露于母血的机会并早期实施预防接种(见一)。

  三、依法规范诊疗服务行为  

各级医务人员诊断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时,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CDC) 报告,并应注明是急性乙型肝炎或慢性乙型肝炎。建议对患者的家庭成员及其他密切接触者进行血清HBsAg、抗-HBc 和抗-HBs 检测,并对其中的易感者接种乙肝疫苗。

加强对各级从事病毒性肝炎诊断和治疗的医疗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准入和监督管理,根据乙肝诊疗指南要求,规范对乙肝患者的诊疗行为。对急性或慢性乙肝患者用过的医疗器械及用具应严格消毒,尤其应加强对带血污染物的消毒处理。

对慢性HBV 携带者及HBsAg 携带者 ,除不能献血和国家法律规 定不能从事的特殊职业 (如服兵役等) 外,可照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但要加强随访。

四、加强科普宣传

我们要大力开展科普宣传工作,采取多种形式普及乙肝防治知识,提高群众自我防范意识,切断传播途径,并积极推广乙肝疫苗的普及接种工作,形成全社会都来关注乙型肝炎防治的良好氛围。

 

 

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于健


相关信息:


黑公网安备 23011002000081号